一路靠着转型自有品牌与技术升级,让伟胜从替大厂代工、年营收不过三千万元的中小企业,进阶到年收七亿元、跻身半导体供应链的「角落赢家」。

伟胜二代总经理陈玟翰(中)强调,如果不想拚价钱,那就只能坚定往高附加价值的方向走。

 

谁说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,不能转型升级!隐身在新北三峡白鸡山上铁皮屋的伟胜干燥工业,研发生产的设备就从最初烘茶叶用,一路进阶到烘晶圆,年营收更从三千万元,大幅成长到去年的七亿元。

台湾数字企业总会执行长王怡雯观察,伟胜以前主要做低阶的工业用干燥烤箱,一台卖二十万新台币;跨进高阶产品市场,一台售价跳到逾二十万美元(约六五○万新台币),并成功打进台积电供应链,可说是中小企业成功转型升级的代表,「五年前公司还只有三十人,现在一一○人,扩张很快。」

「工业烤箱产品也是很竞争,如果我不能往高值方向走,我就是在拚价钱!」说这话的,正是让伟胜变身的关键推手:现年四十三岁的二代总经理陈玟翰。

 

少东接家业  翻转代工低毛利宿命   

 

从小寒暑假时,同学在玩,陈玟翰就必须到家族工厂帮忙,高温、粉尘、铁屑等充斥的恶劣环境,是他可怕的儿时回忆。「那时候心里很排斥,但看到父母亲都是这样做,暗自决心以后可以帮忙做些什么事。」于是二○○六年,二十五岁的他退伍后,选择回公司上班。

他从板金、焊接、组装、设计、品保等基层工作开始练功,包括器材摆放、员工薪资在内,看到很多不合理的问题,很想改变,现实却是一连串的压力。

「父母觉得我们小孩子,刚进公司、什么都不懂,而他们已经做三十年,我的意见,他们也不想接纳;老师傅认为少东什么技术都不懂,不爽你……。」陈玟翰不讳言,一开始并不被信任。

小学毕业的父亲最早在国内干燥大厂当学徒,其后创业,替老东家代工,业绩高达九成五来自它。陈玟翰说:「它几乎是我们唯一客户,很高压;供应链也因为我们规模小,给的订单少,也不鸟你。」

 

○八年金融海啸的外力,成为伟胜转型的推力。

 

原来,海啸来袭,订单急冻,过去约三千万元营收剩不到一千万元,不仅如此,景气差,代工生意更难做。「连通宵熬夜赶着出机器,做的急单,毛利却是『毛三到四』。」陈玟翰发现,不仅代工受制于人,客户也无法提供未来发展的愿景;○九年,不甘心被动接单的他,决心挟着技术、质量推自有品牌。

「那时候满辛苦,在存活跟挂掉的界在线,必须要很拚。」他卷起袖子学技术,又在没参展摊位时,就亲赴展场发传单,扩展客户,哪怕订单再小也接,心里暗暗订下代工比重要降到五成以下的目标。

六年下来,陈玟翰做到了,客户数从一家独大,扩展到有三百家往来;业绩也成长到三千多万元,成功分散风险,「当每件事有一些成果,父母就会愈来愈相信你。」父亲也更安心地放手给陈玟翰做。

一四年,伟胜的代工业绩降到五成以下,他决定带着自有品牌参展。如此一 然而,参展为陈玟翰打开眼界,他不但认识更多大型客户,也在与潜在客户互动的过程,立下产品以技术质量、而非价格取向的方向,并决定瞄准半导体业市场。

 

机会来了  先后攻下欣兴、日月光

 

一六年,机会来了,全球ABF载板龙头欣兴电子要升级改装旧烤箱,但原本供货商不想配合,伟胜乘虚而入,一举敲开市场。「半导体产业很封闭,其实不太会接受新的供货商,」他直言在工厂生产线里,烤箱不是很贵的设备,多沿袭既有供货商,那道门极不容易打开,「所以我们更要把握每个机会。」

攻下欣兴的滩头堡,伟胜因此站稳脚步;两年后,第二个大机会又来了,半导体封测大厂日月光开发自动化干燥机台,想找第二供货商,「天时」到来,陈玟翰毫不犹豫地抓牢它。

「规格当然有难度,但不管质量、服务、技术,我们全力支持,」陈玟翰很清楚,一旦拿下日月光订单,「我们会从这个level(等级)往下个level跨过去。」

但干燥设备要切入半导体产业,难度很高。例如,传统工业烤箱不要求精密度,只要有简单机械结构、板金人员……,「讲白一点,会干就好,就像食物会热就好。」他形容,半导体讲究热度均匀,想象烤箱里放满五十个披萨,每个点、每一片都要一样的脆度,且因放在无尘室,不仅不容许沾染一丝灰尘,还要确保三六五天质量稳定。

历时一年半,伟胜好不容易成功开发出从半自动到全自动、符合客户规格的无尘无氧精密烤箱,一批十几、二十台设备进厂测试时,客户突然要求更改规格,陈玟翰牙一咬,决定自行吸收上百万元的更改成本,得以顺利挺进日月光设备供货商。

「以前从代工做起来,如果做大家能做的东西,只能拚价格;你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更高阶产品,就可以创造出价值。」他提到,借助这样的外部力量刺激,可以加快内部的研发脚步,「如果我们一直在做一样的事、有把握的事,技术堆栈会很慢;利用客户来追我们的技术,会有快速跳跃的成长。」

陈玟翰说,以前刚转型是想要求生存,现在要以卖进全世界为目标,甚至计划朝智能与绿能干燥烘烤升级发展。

事实上,烤箱是用电加热,相对耗能,他盘算的是,如果能开发出低耗能的产品,会是一大卖点。两年前,他开始大规模展开产学合作,锁定相关核心模块技术给项目或寻求授权,积极导入台科大、北科大、清大、台北大学等外部资源,加速智能化和节能设备的开发速度。

「现在伟胜的前段设备,能做到温差正负摄氏五度,正在朝正负三度努力,」他透露,目前温差三度的目标,国内同业也还没突破,「速度快很重要,一慢就陷入比价钱。」陈玟翰还想挑战难度更高、半导体前端制程所需的干燥设备,温控要求精准,必须在正负一度,这个领域向来由美商、日商制霸,成为伟胜为自己立下的挑战天花板。

为了吸引人才,伟胜也有IPO(首次公开发行)的计划。

 

 伟胜总经理陈玟翰(右1)在公司打造健身房,如今超过3成员工几乎每天运动,有助彼此协作、增加凝聚力。(图/吴东岳)

 

从马拉松挑战  领略经营之道

 

「我不太喜欢一直停留在原地!」陈玟翰除了在工作上不断转型升级,挑战愈来愈难的事,一直保持运动习惯的他,也从骑单车一路挑战到马拉松、三铁,去年更订出年跑一千两百公里的目标;达标后,今年再上调到一千五百公里,结果十一月就提前达标,「一千两百公里听起来很多,除以十二个月,一个月一百公里,再除以四礼拜,只要二十五公里,再除以七天,一天跑三公里多,不难。」

「挑战过程中,只要不放弃,再痛苦也会到。」陈玟翰分享运动中的体会,经营也一样,「相信、坚持,就有机会发生!」他相信,只要坚定目标,一步步前进,就能让企业天花板一直往上,「挑战过程中那种痛苦,当你成功看到山上风景,会觉得一切都值得。」

 

今周刊 新闻连结